荆玉山捡起了还沾着血的玉玺,步上高阶,用双手捧着玉玺,献给庆王。
庆王拿过了玉玺,笑说:“你看看,玉玺沾上了你的血,都被弄脏了。按说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啊。呵呵。”
荆玉山马上跪下。
庆王觉得终于在他脸上看到了畏惧之色,满足了许多,才走下台阶,亲手把人扶起来,说:“事出有因,是孤急躁了。太子亡故,孤悲痛不已,是以近来才总是阴晴不定,万望爱卿谅解。”
荆玉山自陈:“大王何错之有,是小人言辞不够利落,才让大王不小心误会了。”
半日之后。
庆王召集了荆玉山所需要的人。
荆玉山逐一询问过去。
他先问在离昭国最近的幽国行商的人:“你最早在幽国听说这篇诰文是在何时?”
“八月二十四日。”
又问稍远一点的周国的商人:“你最早在周国听说这篇诰文是在何时?”
“八月二十四日。”
然后挨个国家问过去。
答案大同小异。
“八月二十四日。”
“八月二十五日。”
“八月二十三日。”
而在庆国也是:“八月二十四日。”
当听到这里,庆王感觉自己的心脏就像是一口老钟,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,嗡声剧颤。
他们并不明白这个时间代表什么,唯有座上的庆王听得心惊胆战,心慌得无以复加,一时之间,甚至连呼吸都忘了。
这些商人都是他自己找过来的,对他忠心耿耿不敢违逆的一群人,绝非荆玉山提前安排的。
所以,这些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。
商人们都被遣退下去。
荆玉山一锤定音道:“大王,黎东先生发布这篇诰书的日子正在八月二十四日!”
庆王:“……”
无论国家的远近,这篇诰书都是在同一时间传出来的,就在黎东发布的几乎同一天。
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就算百姓们的嘴巴传得再快,口口相传也需要时间。
那么,只有一个真相,那就是——昭国的线人遍布各国,他们早在黎东正式发文之前就已经获知了这篇文章。
可是,他们哪儿来的这么快的通信?
是怎么做到的?